作者• 简介
赵博:民革党员,导演、编剧。曾获第9届温哥华华语电影节“红枫叶奖” 最佳编剧奖 、2012年优秀微电影金鸡百花奖。
影视行业从诞生那天起,就紧跟着技术革新的脚步。如今,AI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写行业规则。那么,AI对影视行业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今天,我们就来聊聊AI带来的冲击与助力。
编剧:灵感的助手,而非灵魂的替代者
编剧是影视创作的基石。有人担忧AI会取代人类创作者,让作品变得机械,也有人兴奋于AI为更多人提供了讲述故事的机会。只需一个创意,AI便能快速生成大纲,为灵感枯竭的编剧提供源源不断的点子。然而,AI生成的故事往往带有“算法味儿”,反转和高潮如同流水线产品,缺乏人性的温度。
AI的真正价值在于提示和完善。它擅长在已有模式中组合内容,却难以实现真正的创新。剧作的灵魂仍掌握在人类编剧手中,AI更像是一位高效的助理。当然,冲击也不可忽视:剧本翻译、格式化大纲撰写等重复性工作可能被AI取代,而审核人员的需求也可能减少,因为AI能快速分析剧本并提出可靠意见。
导演:全局调度者,AI是得力助手
导演是影片的灵魂人物。如今,AI视频生成软件宣称“一键让你成为大导演”,但这更多是噱头。AI能根据剧本自动生成分镜头脚本,或通过虚拟预演(Previs)帮助导演调整镜头语言和光影氛围。工具如Unreal Engine 5、Runway和国产的“可灵”,让独立创作者能以极低成本完成虚拟短片,为年轻导演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
然而,那些只会套用模板的“导演”将面临挑战。AI能根据关键词快速生成画面,资方甚至可能绕过导演直接操作。但真正有情节的影视剧仍需导演的风格、表演理解和节奏把控——这些是AI无法替代的艺术表达。
演员:数字人技术的光与影
数字人技术让虚拟演员成为可能,甚至能让已故巨星“重返银幕”。例如,AI技术让年逾七旬的汤姆·汉克斯在《此心安处》中“返老还童”。但数字人终究难以替代真人演员。表演的灵魂在于眼神、微表情和“说不出的感觉”,正如周星驰所言:“我能不能表现一种孤独的冷?”AI生成的再完美,也只是一个会动的蜡像。
摄影与灯光:从经验到智能
过去,摄影和灯光高度依赖经验,而AI让这些环节更加智能。AI计算摄影技术能让普通摄像机实现专业效果,如国产“灵眸AI视觉引擎”可预测最佳拍摄角度并自动调整光线。虚拟制片系统(如LED Volume)甚至能让电影完全在AI生成的环境中拍摄,减少实地奔波,同时打造大制作级别的视觉效果。
后期制作:效率的革命
AI在后期制作领域发展迅猛,能自动剪辑、配乐、调色,甚至根据情绪调整镜头顺序。工具如剪映智能剪辑、Runway AI和Adobe Sensei已实现一键剪辑。特效方面,AI让绿幕抠像更精准,Stable Video Diffusion等工具可直接生成科幻级特效。虽然AI提高了效率,但专业剪辑师的艺术判断仍不可替代。
总结:工具与灵魂的共存
AI让影视制作更自由、高效,降低了独立创作者的门槛,但艺术的灵魂始终属于人类。AI能替代的是重复性、标准化的工作,而真正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人性温度,仍是影视艺术璀璨的核心。在这场AI革命中,唯有与时俱进的创作者,才能继续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