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影:建筑中的上海民革记忆》探讨了民革在上海建筑中的历史痕迹,系统整合了民革早期的活动场所、人物故居等建筑的历史记忆,具有潜在的学术创新性。”“新书探前辈之清芬,咏世德之骏烈,民革的人文特色定能薪尽火传,宣风声于不泯。”
3月28日上午,上海民主党派大厦六楼会议室内气氛热烈,由民革上海市委会和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岁月留影:建筑中的上海民革记忆》新书出版座谈会在此召开,众多专家学者、撰文作者、前辈后裔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本书的价值与意义。民革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团结报社社长邵丹峰出席会议并讲话。民革上海市委会副主委翟骏,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杨婷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民革上海市委会副秘书长潘敏、金颖,民革中央宣传部党史处副处长可玥,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宣传部副处长熊颖出席会议。民革上海市委会宣传部部长陈静主持会议。
邵丹峰代表民革中央宣传部对《岁月留影:建筑中的上海民革记忆》的出版表示祝贺,对为本书出版付出辛勤努力的编委会成员、专家、作者以及所有工作人员表示感谢。邵丹峰表示,书中所述既是上海民革的发展史,也是上海城市空间的演变史;不仅承载了历史的厚重与深沉,又融合了现代的繁华与明快,为我们学习和了解民革党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也让党史从抽象的记载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过往。结合学习何报翔常务副主席在民革上海市委会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民革中央履职能力建设年相关任务要求,邵丹峰提出,要在薪火相传中恪守初心,深学细悟筑牢思想根基;在务实笃行中夯基固本,积极发挥自身阵地效能;在守正创新中履职尽责,加大民革党史工作力度。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在继承中勇于探索,在坚守中努力作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翟骏在致辞中表示,从《民革党员在改革开放中》到《岁月留痕》,从《民革党员在新中国》到《民革前辈与上海解放》,民革上海市委会始终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工作,长期坚持撰文著书。本书由徐毅松主委亲自审定并撰写前言,从文字斟酌到史料勘正,从建筑摄影到插图创作,从排版编辑到装帧书籍,凝结了台前幕后各方的心血与智慧。翟骏希望广大民革党员、社会大众通过阅读这些老建筑,了解民革前辈波澜壮阔的人生故事,重温他们在上海工作与生活的温情点滴。通过丰富的史料和事迹介绍,追寻民革前辈的足迹,感悟他们的政治初心和家国情怀,从而激发热忱、汲取力量。
杨婷在致辞中介绍,本书以建筑为叙事主体,撷取民革上海市委会创立、发展、壮大的历史人物与故事,将扎实的史料、厚重的建筑与温暖的人、物、事有机融合,构建了“空间—时间—人文”的三维坐标体系。杨婷相信本书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具有很高价值的参考资料和课题方向,也为广大读者了解上海、了解民革、了解中国统战史等提供了史料准确、角度新颖、方式友好的阅读文本。
今年是民革上海市委会成立70周年,值此之际,出版《岁月留影:建筑中的上海民革记忆》一书,既是对民革上海市委会成立70周年的献礼,同时也为上海民革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传承合作初心、发扬优良传统提供了新教材。
该书以建筑为载体,用40个生动的故事串珠成链,带领读者们穿越时间与空间,在时光隧道中领略民革前辈“上下求索”“心向光明”“矢志不渝”的心路历程。为了更好地开启这段穿越时空的对话,市委会组建了一支横跨40后至95后的写作团队,其中有笔耕不辍、辛勤钻研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有耳濡目染承家风的民革先贤后裔,还有意气风发的民革青年党员和机关干部。不仅如此,民革上海市委会还从编制地图、绘画摄影、设计路线、举办展览等方面作了一系列延伸,在更精心的守护中让传统教育可见可感,深入人心。
会上,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兼秘书长、上海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廖大伟,民革上海市委会联络部原部长马铭德,原全国政协委员、冯玉祥将军孙女、上海市政协委员冯丹龙,浦东新区区委会党员、上海金童幼儿园明月分园园长潘倩,徐汇区委会党员、中国中福会出版社副编审吴迪,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李平,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征编处副处长周奕韵立足自身实际,结合对本书的所思所想作了交流发言。
会议现场,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了《岁月留影》书籍宣传片。会议向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上海宋庆龄故居、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朱学范故居纪念馆等单位,以及民革新党员代表、志愿讲解员代表等进行赠书。
会议同步发布了6条上海民革City Walk路线图。
民革上海市委会组织部副部长(主持工作)查际春,宣传部副部长吉朋晓,各基层组织负责人、新党员代表等近百人参加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