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页
民革中央网站>>稿件上传>>民革浙江
念兹在兹 无日或忘 ——民革浙江省委会帮扶改造董地乡石关组的300多个日日夜夜         2025年04月02日14:14

乌蒙山区曾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地处乌蒙山区腹地的毕节市纳雍县董地乡更曾是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2018年底,民革浙江省委会在民革中央牵线搭桥下与董地乡结亲结缘,主委吴晶第一时间带队组织各地市主委共赴董地乡考察调研,在去的路上,她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当地乡亲最需要什么?民革能做些什么?

怀揣着全省党员的爱心,肩负着经济大省的使命担当,民革浙江省委会倾全省民革之力在董地乡集中实施了三轮四十余个帮扶项目,帮助董地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在纳雍全县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目标任务后,民革浙江省委会又马不停蹄地实施“千万工程”和富民产业助力董地乡乡村全面振兴。七年寒暑更迭,七载奋斗不懈,民革浙江省委会用实际行动和帮扶成效交出了一份跨越山海的亮丽答卷。

要把石关当作家乡来建设

第一次到石关,民革浙江省委会调研组一行便被眼前景象震惊了,村内主干道坑坑洼洼,家禽家畜粪便随处可见,路面污水横流,多幢房子建建停停、风吹日晒,路边堆满砖瓦泥沙,村内没有公厕,有260多名学生的石关小学,使用的是旱厕,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蝇虫乱飞。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只是第一步”,在去年石关组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开工仪式上,吴晶强调,“要把石关当作家乡来建设,不仅仅要开展环境整治景观提升,还要立足群众需求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优化乡村发展空间,提高群众收入水平,努力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

正是秉承着这一理念,省委会委托乡村规划设计师团队对石关组空间及业态进行统筹谋划,形成了详尽的设计方案,涵盖公厕修建、老建筑改造、特色建筑修缮、广场、院落、学校、沿街景观优化提升等工程项目。石关组是苗族同胞聚居地,现有村民201户,人口1021人,其中苗族占比98%,民族特色鲜明,设计团队在设计中融入苗族元素,展现原汁原味的苗族山寨风情。

为了将项目做实做细做好,省委会牵头建立工程组和设计组,并与董地乡村两级建立交流平台,对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及时收集村民意见,定期汇报项目进度,形成闭环。

“要用好每一分钱,不辜负党员的一片爱心”,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刘净非在项目推进会上表示,改造用的508万资金全部来自党员的爱心捐赠,工程质量不达标要坚决停工整改,设计方案有误差有变化要及时调整,为加强专业化管理,省委会委托设计公司员工孔峰驻村开展工程指导和监督管理,确保工程保质保量。

拆旧房,先要拆“心墙”

村庄改造是个系统工程,改造之难不在工程技术,而在凝聚人心。这关系到村民切身利益,尤其当工程触及农户视为根基的"一亩三分地"时,村民就会产生不解与质疑。孔峰回忆:“第一次进村时,村民的眼神里满是疑虑。但我知道,只有行动才能赢得信任。”

村民大会

省委会在项目立项之初就提出,要做好共建共享,结合民族乡村实际,发挥村民主人翁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董地乡村两级干部连同省委会工作组白天量房测绘,晚上挨家挨户入户谈心。在前期施工中,项目经常会遭遇一些困难和问题,社会服务部负责人吴孔龙通过远程开展联络协调,会同工作组认真分析原因,耐心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在工作组的坚守与带头下,村民群起响应,主动帮助施工队维护秩序,更有村民主动让出土地用于整治,在争议与奉献的交织中,和美乡村石关逐渐成型。

石关组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吸引了隔壁村组羡慕围观,也在石关组内引发了返乡潮,外出务工村民纷纷返乡一探究竟,看到村内发生的变化,村民纷纷跟风开展了庭院微景观改造,在浙江金华务工的李发恩将自家已经停建多时的楼房,盖成了两层小楼,他说,“以前在城市打工,觉得乡下环境差,一直犹豫要不要盖房,现在石关建的这么美,我都想早点回乡养老了”。

据了解,此次改造项目增加6米高太阳能路灯20盏,太阳能园路灯7盏。新建广场公共厕所一栋,村民合作社厕所一间,庭院改造混凝土硬化570 平方米,排水沟改造120 米、排水沟现浇混凝土盖板220平方米,路面拓宽浇筑混凝土 375平方米,红砖矮墙347米,石砌挡土墙285立方米,花坛620米,栽种了灌木、乔木765株,绿化植被492平方米,安装了健身设施、宣传栏,喷制了苗族墙绘,新设一老一小活动中心,完成石关小学旱厕改造,小学操场地坪改造2050平方米,跑道及篮球场硅胶1040平米,外墙面粉刷、涂料近2万平米,光伏安装20组共580块光伏板,预计并网发电后每年可创收16万元。

施工现场

“一老一小”,时时放心不下的牵挂

“一老一小”是每个家庭最柔软的牵挂,也是省委会帮扶改造石关组最需要关注和倾注心血的群体,省委会先后在董地乡实施了健康义诊、远程医疗指导、冬衣捐赠、理化生实验室改建、课桌椅捐赠、名师送教、教学LED无影灯改造、暑期夏令营、“开卷有益”书籍捐赠、微心愿等帮扶项目,为老人和孩子们送去了温暖,帮助孩子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村口今昔对比

校园今昔对比

针对石关组留守儿童和老人较多的实际,吴晶特别指出,“要在基础设施提升、村民服务中心建设、活动广场改造等工作中,关注老年人和儿童的实际需求,注重细节,注重实效。

广场今昔对比

村容今昔对比

新修建的一老一小活动中心,不仅配备了两台按摩椅、血压测量仪等常用医疗设备,还安装了儿童滑滑梯等系列游乐设施,活动中心专门开辟了一间儿童阅览室,为村里儿童打开了阅读兴趣之门,活动中心屋后公园修葺一新,成了村里老人闲暇遛弯唠嗑的好去处。

村民李海满心欢喜地表示:“老人和儿童活动中心真是个好地方。老人能得到放松休息,孩子们既能学知识又能玩耍,我们出门打工也能更放心了。”

一老一小活动中心

只有产业强,才是真的强

产业是经济之本、发展之基,产业强则百业兴,石关组要实现真正振兴,离不开产业“自我造血”。省委会借鉴浙江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的经验,依托当地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造“三链融合”模式,加快绿色发展:通过扩大“种植链”拉“灵芝上山”,推进“文旅链”引“贵客进山”,建好“加工链”送“纳货出山”。

“灵芝种植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孙老师毫无保留的技术指导。”这是玉龙村党支部书记周元江常说的一句话。他口中的孙老师正是衢州民革党员孙友业。

2022年,周元江在省委会帮扶下,组织村民开始试种灵芝,经过三年的技术积累,选种、栽培、管理等方面的经验都相对成熟,在此次郑建邦偕与会人员到石关组调研期间,周元江获聘民革纳雍“林下经济”帮扶项目技术指导员。衢州党员企业与其签订灵芝孢子粉认购协议。下一步,他们还将在全乡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欢迎大家加入浙里同心·博爱工坊。”民革衢州市委会副主委、民革龙游基层委主委李华琴正热情地向石关组村民介绍博爱工坊帮扶项目。她表示,博爱工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有效吸纳农民就近就地灵活就业,重点面向下山搬迁户、留守妇女、低收入农户。

已经加入博爱工坊的村民沈慧被村民团团围住打听收入情况,“不像外出打工还要支付房租水电,吃住在家,还能兼顾家庭,每周工作40小时,预计月收入可在1500-3000左右。”沈慧的介绍让不少村民意动。

博爱工坊

浙里同心·博爱工坊通过“企业送单、工坊派单、农户接单”模式带动村民开展来料加工,以“学习+试工+上岗+帮带”模式服务村民就业,是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的新渠道、增收的新希望。

石关组改造将于四月正式完工,但民革帮扶董地乡的故事仍在续写。青山为证,同心同行,民革浙江省委会用“浙江经验”嫁接“苗寨基因”,让“富春山居图”在乌蒙山麓徐徐展开,石关组的振兴长歌,正随风传向更远的山峦……

专题推荐

  • 民革十四届三中全会
  • 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24全国两会民革参政议政专题
  • 新开局 新面貌 新作为聚焦民革十四届二中全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专题报道
  • 民革小小图
  • 组织换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