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稿件上傳>>民革雲南
在有風的地方推動“糧田”變“良田”——民革滇渝兩地省級組織開展聯合調研記     普嘉    2024年08月05日10:30

高標准農田建設是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守住耕地保護紅線糧食安全底線的關鍵舉措。“三農”是民革參政議政的傳統優勢和重點領域,民革雲南省委會、民革重慶市委會不約而同地將“高標准農田建設”作為今年“三農”委員會調研課題,近日,民革滇渝兩地黨員組成調研組在雲南昆明、大理開展聯合調研。

調研期間,聯合調研組先后深入大理市灣橋鎮、喜洲鎮,巍山縣永建鎮、大倉鎮、廟街鎮、南詔鎮等十余個村委會片區實地走訪調研,從洱海畔的稻田到緩坡上的玉米地,從國有企業經營的示范田到農民自家耕地,調研組傾聽各方聲音,收集到了大量一手資料。

2023年,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用詩意化的表達手法展現溫情恬靜的當代鄉村生活。該劇取景地之一,便是大理喜洲鎮的一片高標准農田。在現場,調研組看到,這條田間道路長且筆直,田地“種”滿了人,不少游客在這裡拍照打卡留念。

調研組了解到,農戶把手中碎片化、傳統耕種的田地建成規范高標准的“良田”,小田變大田過程中不得不打破自家責任田的田埂界限。“這裡的土地租金是多少?”調研過程中,民革重慶市委會“三農”委員會副主任曾吉彬提出這個問題。走訪了大理多地后,他了解到每畝租金都是2000元以上。

為促進農田建設提質增效,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調研組了解到,當地某農墾集團依托在大理洱海西岸種植的“洱海留香”高標准有機水稻,實施“我在洱海有塊田”項目,開展稻田認養、研學游等活動,並利用油菜花、麥子等小春作物種植吸引游客,打造農文旅融合的田園綜合體,從而講好洱海保護的故事,提升農業附加值。

圖為調研組到大理巍山縣永建鎮西山村委會隻家村實地走訪調研“高標准農田建設與利用”情況

調研期間,民革雲南省委會、民革重慶市委會還在昆明召開“高標准農田建設與利用”專題調研座談會。雲南省農業農村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的領導和專家圍繞調研主題,結合各自工作實際向調研組介紹情況。

“按照中央到2035年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准農田的要求,我省平均每年要新建和改造提升300萬畝以上,建設任務十分繁重。”雲南省農業農村廳農田建設管理處陶譽仁介紹,高標准農田建設的行政職能統一交由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承擔,在技術、人才、經驗等方面的積累不足。

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所長袁平榮告訴調研組,農田“三分建、七分管”。高標准農田項目建設完成后,一些地方沒有把工程建設和建后管護納入整體進行系統規劃,在工程建設上做得多,而在效益發揮上考慮得少。如存在重建輕管,管護措施和手段薄弱,田間工程存在設施產權不明等問題。

對此,民革雲南省委會“三農”委員會主任曾永川建議,高標准農田建成后,可以實現機械化操作和規模化輪作。“與平原地區不同,雲南和重慶都存在丘陵山地多的特點,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四改’難度更大、成本更高,建議提高丘陵山區高標准農田改造補貼標准,實現農田宜機宜耕、能排能灌、高產穩產、旱澇保收。”

據民革雲南省委會相關負責同志介紹,此次滇渝兩地省級民革組織開展聯合調研是整合共享民革組織參政議政資源,加強省際間民革組織互動的有益嘗試。關於高標准農田建設的調研還在持續,未來還將有更多省市組織將加入這項調研中來,找准高標准農田建設中的全國共性問題,形成合力,共同助力鄉村振興。

專題推薦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