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3月5日上午9:00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開幕會,國務院總理李強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民革江蘇省3位全國政協委員、2位全國人大代表現場聆聽報告,深受鼓舞,倍感振奮。
陳星鶯(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專職副主席、民革江蘇省委會主委):
李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高屋建瓴、求真務實、內容豐富,指出2024年的工作既“穩”又“進”,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的堅實步伐,並提出了2025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務,對我國在提振消費、發展新質生產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等方面的工作提出更加切實的要求。
聆聽政府工作報告,有三點深刻感受。報告具有政治“高度”,充分貫徹了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對“十四五”規劃的收官和“十五五”規劃編制做了一體規劃一體部署,充分貫徹落實了習近平經濟思想,體現了黨的主張、國家意志、人民意志的高度統一,充分彰顯了我國的制度優勢和體制優勢。報告具有內容“深度”,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過去一年成績來之不易,強調了成績取得的根本是在於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結果,分析精准、令人信服。報告具有民生“溫度”,政府工作報告用一組組數據、一項項成果、一條條舉措切實回應了社會的關切、人民的心聲,既暖人心又接地氣,讓人備受鼓舞,充分踐行了“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
征途漫漫,惟有奮斗。民革作為參政黨,將深入學習貫徹政府工作報告精神,以學習為要,堅持“第一議題”學習制度,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斷夯實共同思想政治基礎﹔以團結為魂,自覺將“團結奮斗”作為多黨合作的精神標識一以貫之,堅持“講政治、重團結、干實事、守規矩”,以“四位一體”為抓手加強自身建設,凝聚強大合力﹔以履職為本,抓住“履職能力建設年”契機,在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上下功夫,重點圍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目標任務,精准找到與民革界別特色、人才智力優勢高度契合的參政議政切入點和著力點,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促進政黨協商實效提升,當好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
葉美蘭(全國人大代表、民革江蘇省委會副主委、南京郵電大學校長):
李強總理作的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注重高質量、抓改革、惠民生、強信心,“改革”是報告中的關鍵詞,在教育科技等部分都提出了改革任務要求,這為教育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倍感振奮,也深感責任重大。南京郵電大學將進一步聚焦國家“卡脖子”技術攻關,培養拔尖通信人才,爭當信息產業發展的核心智庫與技術引擎。
第一,加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深化校史資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持續因地制宜開展思政教育,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第二,加強學科交叉融合,積極推進“通信+X”培養模式,構建跨學科平台,培養具有多元知識結構的人才,形成強強聯合、優勢疊加的倍增效應。
第三,加強產教深度融合,深化與重大科研平台、大院大所、新型研發機構、行業領軍企業協同,特別是在6G預研、工業互聯網等前沿領域開展協同,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程永波(全國政協常委、民革江蘇省委會副主委、民革南京市委會主委、南京財經大學校長):
李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通篇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文貫穿新發展理念與高質量發展的有機統一,字字飽含以民為本、發展為民、人民至上的為民情懷。報告實事求是、全面系統地總結了過去一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並圍繞“‘穩’的態勢鞏固延續”、“‘進’的步伐堅實有力”,明確了2025年的工作任務和主要舉措,是一份政治上有高度、思想上有深度、創新上有力度、民生上有溫度的好報告。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和民革地方組織負責人,要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用心用情協助黨委和政府做好宣傳政策、化解矛盾、穩定預期、提振信心的工作,善於用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和生動實踐鼓舞人、激勵人、感召人,不斷提升共識度、拓展團結面,唱響主旋律、傳遞正能量。作為一名長期致力於“糧食安全”領域深入研究和建言資政的全國政協委員,要從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高度出發,圍繞報告中關於“糧食安全”提出的目標任務和工作部署履職盡責,聚焦糧食傳統產業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以新質生產力推進糧食高產優質、完善農業保險體系等切入點,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
邱華康(全國政協委員、民革淮安市委會主委、淮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李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站位高、視野寬、措施實、成效顯,體現了很強的政治性、時代性、實踐性和鼓舞性。我將信心滿懷、篤行不怠,以昂揚的奮進姿態貫徹落實好報告。
報告要求“各地區都要扛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責任,共同把飯碗端得更牢”。淮安作為農業大市、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將責無旁貸地承擔起這份職責,一方面要嚴守耕地紅線,穩定糧食種植面積1000畝以上,確保糧食產量不低於98億斤﹔另一方面,要通過高質量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農田水利設施和現代化灌區建設、先進實用農機裝備的應用和農業科技成果的大面積推廣,以及淮安在生態農業上的有益探索,不斷提高糧食單產和品質。同時還要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穩定發展漁業和畜牧業,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我也期盼報告中提到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和對產糧大縣的支持制度能進一步完善,糧食產銷區的利益補償機制能早日建立,以更好地保護種糧農民和糧食主產區的積極性。
作為民革地方組織負責人,我將進一步加強參政黨自身建設,胸懷國之大者、關注民生冷暖,深耕“三農”、社會法制等重點特色領域,扎實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促進兩岸青年、農業領域交流,助力推進祖國完全統一,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李強(全國人大代表、民革徐州市委會副主委、徐州市農業科學院院長):
今天上午聆聽了李強總理代表國務院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我深感振奮,同時也倍感責任重大。政府工作報告高舉旗幟、科學務實、任務明確、重點突出,我完全贊同。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躍上1.4萬億斤新台階,在局部地區洪澇等自然災害頻發的情況下,實屬不易。2025年預期目標糧食產量1.4萬億斤左右。“主攻糧食單產和品質提升”“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等重點任務為農業科技創新錨定了方向。
下一步,徐州市農業科學院將圍繞兩大方向發力:一是扛起種業振興使命,強化核心攻關。我院將加速推進徐麥、徐稻、徐薯、徐豆等優良品種研發選育,加強分子育種等前沿新技術攻關。發揮科研單位人才、平台、成果的作用,聯合企業建立“育繁推一體化”平台,推動政研企深度融合,激發種業創新活力。二是強化科技服務支撐,實現單產提升。研發綠色高產新技術,不斷用新技術提升單位面積的產量、效益,增強農業科研院所的社會影響力和經濟帶動力,依托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推動小農戶與大生產有機銜接,逐步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