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稿件上傳>>民革陝西
 杜海峰委員: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西部縣域教育          2025年03月10日20:00

去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實施“人工智能+”行動。過去一年,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跑出了“加速度”。尤其是今年春節前后,DeepSeek全球出圈、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在春晚扭秧歌,“杭州六小龍”引發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應用加速落地。

在我國已初步構建較為全面的人工智能產業體系的當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如何抓住人工智能技術突破的機遇,推動人工智能真正賦能千行百業、走進千家萬戶?出席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住陝全國政協委員、民革陝西省委會副主委、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杜海峰建議,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西部縣域教育。

3月5日,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上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縣中振興是這些年來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近60%的高中學生是在縣域中學,怎麼辦好縣域中學,我們將深入實施縣中振興行動計劃,使縣中更好地服務鄉村學生。此外,繼續加強數字教育國家平台建設,把人工智能與教育結合起來,今年中國將發布人工智能教育白皮書,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數字化時代、智能化時代的素養和能力。

“懷進鵬部長在‘部長通道’上有關縣中振興和‘人工智能+教育’的言論,令人倍感振奮。去年12月,教育部對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進行了部署。而我今年建言的主要方向也是人工智能賦能西部縣域教育。”住陝全國政協委員、民革陝西省委會副主委、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杜海峰表示,推進“人工智能+教育”的重點難點在西部縣域,最關鍵的抓手、最基礎的力量是教師。

杜海峰在前期調研中發現,西部縣域教師在人工智能素養和能力方面存在短板,主要表現為專業教師匱乏、基礎技能不足、實踐環境受限以及政策激勵不足等。這不僅制約了縣域學生人工智能素養的培育,還可能會進一步拉大區域教育的差距。

“人工智能作為工具進入到教育領域,可以幫助教師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杜海峰建議,把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作為教師個人發展的一項基本技能進行培訓,建立激勵考核機制,激發教師內驅力,確保教師人工智能素養和能力持續提升。此外,完善縣域人工智能基礎設施與資源支持體系,及時更新硬件設備,確保能接軌前沿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同時,政府應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引導資源向縣域傾斜,在制度層面為縣域教育的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當前,優質人工智能資源遠離西部縣域,使得當地在發展人工智能時面臨諸多掣肘。”杜海峰認為,人工智能作為推動發展的關鍵工具,具備激發縣域經濟活力的巨大潛力。而人是發展進程中最為關鍵的要素,隻有將二者有機結合,才是破除西部縣域人工智能發展困境、實現縣域全面發展的最佳路徑。因此,培育良好的人工智能發展環境迫在眉睫,這不僅關乎人工智能在縣域教育領域的深化應用,更關系到縣域經濟的長遠發展。

來源:各界導報(特派北京記者 唐冰 張涵博)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