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發浪潮來襲,然而老年消費市場似乎還有些“措手不及”:養老服務和老齡用品有效供給不足,供需不平衡矛盾仍然突出。
3月7日,住陝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公共管理與政策學院教授杜海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如何滿足老年人消費需求、推動老年用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十五五”規劃編制應該重點關注的內容之一。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加深,老年用品消費必然增加。杜海峰調研發現,我國老年用品目前主要集中在日常用品、服飾和營養保健品等傳統產業領域,產品同質化嚴重、智能化產品普及率低,從體量上來看仍屬於“邊緣產業”。
分析原因,杜海峰認為,主要是由於老年產品產業鏈碎片化,醫療、康復、養老等不同領域上下游未打通,老年人難以獲取連貫服務。同時,產業集中度低、缺乏龍頭企業、資源分散也導致產業發展速度較慢,被視為“低利潤、長周期”產業。老年用品的整體質量監管缺乏全面和統一的標准,銷售渠道難以滿足實際的服務需求,線下實體店成本高,尤其是農村地區,線下商品單一,線上購物不便,售后服務難以保障。此外,由於老年人普遍存在“重積蓄、輕消費”的傳統觀念,不良商家夸大功效以次充好,欺騙老年消費者,造成老年消費品市場“劣幣驅逐良幣”。
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加強老年用品研發和推廣,豐富養老服務場景,釋放養老消費潛力。杜海峰認為,在“擴內需、促消費”的背景下,“十五五”期間應積極推動老年用品由“邊緣產業”走向“萬億藍海”,使之成為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業態的新途徑。
杜海峰認為,應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專項發展規劃,將人工智能和老年人需求有機結合,在國家層面布局老年用品開發重點工程和新興產業,加大老年用品研發投入,豐富老年家居、照護、出行、益智等老年用品市場供給,大力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移動終端、可穿戴設備、服務機器人等技術設備在養老領域的應用。
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銀發群體的消費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釋放,逐漸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杜海峰建議,工信部、民政部、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局等部門要加強協同合作,系統制定老年用品行業標准,在加強監管的基礎上,推動老年生存性需求產品納入保險報銷范圍。同時,促進民政、殘聯等與醫療部門的數據共享,獲取老年人的個性化消費需求,確保老年用品的有效性供給。打通醫療、康養、社區養老的“跳躍式”服務,提升老年服務的黏性,拓展適老化改造的細分市場。
在疏通供應渠道方面,杜海峰建議,統籌城鄉,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基礎供應渠道,推動老年康復輔助器具、老年專業用品等進縣進村,拓展醫保對基礎性老年產品的支付范圍,加強優質老年用品的宣傳推廣。積極引導質量合格的老年產品借助公辦養老機構進入農村市場,讓消費者有得選、有得買、有得用。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會變老,老年人的當下需求,將是年輕人的未來需要。”杜海峰認為,要規范宣傳推廣,破除消費認知偏差,正視老年人行動能力減弱、視力聽力下降等自然老化特點,將“功能、智能”“個性化、人性化”“重子女也要重自己”等新理念作為宣傳推廣和市場教育的重點,破除老年產品“失能”“病殘”的標簽,為銀發經濟正名,提升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消費意願,形成新的消費業態。
來源:各界導報(特派北京記者 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