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郭國平,非常榮幸獲得‘民革榜樣人物’稱號……作為一名基層科技工作者,我認為,若能在一生中為國家需求提供一個切實的解決方案,哪怕只是為國家的科技自立自強之路增添‘一滴水’的微薄貢獻,此生便已足夠。”2024年12月12日,民革示范支部、優秀民革黨員之家、榜樣人物表彰大會暨頒獎報告會現場,民革安徽省委會副主委、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郭國平,身披“民革榜樣人物”綬帶,作為獲獎代表登台發言。
郭國平是國內最早開始從事量子計算研發和應用推廣的科研人員之一。從22年前帶領6人團隊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一間閑置教室起步,到去年帶隊研制的中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悟空”上線服務全球量子計算任務,郭國平不懈地追逐著他的“量子中國夢”。
2023年,郭國平解鎖了新身份,成為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憑借在量子計算領域的深厚積累,以及對國家科技發展的使命感,2023年和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郭國平提交了10件量子計算研制與產業應用相關建議,並獲得國家有關部委的關注和批示。
量子計算作為未來科技競爭的一個關鍵領域,不僅關乎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更與千行百業的轉型升級息息相關。目前,中國量子計算產業鏈尚處於起步階段,面臨成本高、質量不穩定、市場空間有限、人才儲備不足等多重挑戰。郭國平認為,要突破“卡脖子”困境,搶佔量子計算制高點,亟須從政策支持、產業鏈協同、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大投入,推動中國量子計算產業高質量發展。
身為教師的郭國平,對人才培養的重視是刻入骨髓的。如何培養量子計算人才成為他2024年關注的重點之一。
通過與多所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交流,郭國平發現,多數高校量子計算教學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學生缺乏實戰經驗。在國家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下,量子計算產業蓬勃發展,企業對人才需求與日俱增,但學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需求嚴重脫節,“產業熱、人才冷”的失衡局面,令郭國平深感責任重大。
“人才稀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量子計算科技發展的重要因素。培養量子計算人才不能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構建自主量子計算教育體系迫在眉睫,且必須擺脫對國外教育資源的依賴。”郭國平說。
基於此,2024年全國兩會上,郭國平提出《建議我國高校盡快使用量子計算機真機培養量子計算人才》,呼吁加大對大中專院校量子科技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提升量子教育水平。這一建議得到教育部重視與反饋。目前,已有部分高校行動起來,嘗試引入量子計算機真機教學。60多所高校部署中國自主量子計算教育方案,多所高校使用“本源悟空”自主量子計算機,助力學生實踐學習。
談到2024年的履職體會,郭國平深有感觸:“作為科技工作者,我習慣於從技術和學術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人大代表必須始終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傾聽各行各業、不同群體的聲音,才能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推動解決實際問題。”
於是,這一年,郭國平擠出更多的時間走出實驗室,去高校和職業院校調研、座談和走訪,了解到許多量子計算創新、教育發展的具體問題。郭國平認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模式未來需要大力推廣。“培養不同結構的人才是當務之急。產業發展需要不同層次院校共同參與,不同結構人才都不可或缺。”他說。
基於多方調研與深入思考,今年,郭國平關注的重點仍在量子計算領域。他將聚焦推動量子計算的產業發展以及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等整體生態的構建建言獻策。
郭國平建議,大力支持我國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制造鏈的發展,加強核心技術攻關,提升量子計算機的制造能力,加速量子計算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同時,加大量子計算人才培養力度,建立專門培養計劃,構建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深化校企合作機制創新,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通過加大資金與政策支持,培育量子計算開發者生態,形成“人才培育—技術迭代—生態建設”的良性循環,長遠鞏固我國在量子計算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
科技創新隻有起點,沒有終點。“作為量子計算領域的研究者,我一輩子隻做這一件事,必須對自己負責。作為人大代表,我更要扎根基層,傾聽民聲,把國家需求和行業實際緊緊綁在一起,盡可能多提出接地氣、能落地的建議,從而推動科技政策的優化和創新生態的完善。”郭國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