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專題>>2025>>2025年民革參政議政專題>>履職故事
周潮洪代表:江河安瀾處 民生枝葉間         2025年03月10日14:06

日前,隨著最后一部測雨雷達電磁環境測試完成,天津市防汛信息化重點項目——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基本建成。這套“空天地”一體化水文監測體系,能夠有效延長洪水可預見期,全面提升天津市水文監測的精准度、傳輸速度和監測范圍。“科技賦能防洪減災,讓我們在應對自然災害時有了更足的底氣。”得知這一消息后,全國人大代表、民革天津市委會秘書長周潮洪倍感欣慰。

2023年夏天,海河流域經歷了由台風“杜蘇芮”帶來的極端降雨挑戰,這場歷史罕見的洪水不僅考驗了京津冀地區的防洪體系,也引發了從事水利工作30余年的周潮洪的深思。為此,去年全國兩會期間,周潮洪提出了以高科技手段提高防洪減災能力的建議。

“兩會后不久,水利部便很快對提案進行了答復。答復說,提案中提到的雷達衛星融合監測、人工智能預報模型等技術路徑,與水利部正在推進的‘智慧水利’建設不謀而合。”周潮洪介紹,當時水利部給她贈送了一本《推動水利高質量2023年度進展報告》,讓她能夠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有關情況,並邀請她參與防洪減災重點實驗室的相關活動,深度融入水利科研創新的前沿工作中。

如今,科技防汛的成果正在全國鋪展。天津市“空天地”一體化水文監測體系的落成,便是極具代表性的實例。“自己的建議能在其中起到推動作用,對我而言意義重大。”周潮洪告訴記者,這無疑是履職路上的重要收獲。

擔任全國人大代表十余年來,周潮洪始終深耕於水利與“三農”這兩個承載著千家萬戶民生福祉的領域,參與提交的每個議案和建議幾乎都有回音、有著落。出色的履職成績得益於周潮洪長期摸索出的履職心得。

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始終是周潮洪開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來,田間地頭、各類水利工程現場,穿梭其中已然成為她工作的日常狀態。每次調研,她都會與當地干部深入交流,借助他們,周潮洪能快速打開了解相關情況的通道,獲取一手資料。“精准的數據至關重要。”周潮洪表示,每次調研都會收獲海量材料,既有調研現場的記錄,也有政府部門提供的官方數據。面對這些,隻有耐心梳理、深入分析,對各類數據進行交叉比對,才能找准問題症結,精准提出可行建議。

在履職過程中,並非事事順遂。遇到難題時,周潮洪會秉持虛心態度,向他人求教。在民革天津“三農”委員會召開的座談會上,她總是認真傾聽每一個觀點,將集體的智慧匯聚起來,從中提煉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就在前不久,周潮洪還前往天津市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土壤生態試驗站,圍繞“鹽鹼地綜合利用”專題開展調研。今年全國兩會上,她圍繞“推進濱海地區鹽鹼地改良利用”提出建議。

“鹽鹼地是糧食增產的‘潛在糧倉’,鹽鹼地綜合改造利用是農業綜合生產的重要方面,是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部署。”因此,應最大限度發揮科技力量降低鹽鹼程度,使其適用於農業發展。除去土壤改良,她表示還需適當培育適合鹽鹼地生長的作物。

“根據調研,我了解到目前在天津市北辰區和濱海新區已經有鹽鹼地蘆竹種植成功的案例,且長勢喜人。”她介紹,這類適應於鹽鹼地的作物種植在全國具有推廣性,能助力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提升。她建議三地聯合起來,制定鹽鹼地綜合利用的中長期規劃,吸引企業、高校的科研團隊一起,培育更多耐鹽作物。

(郭權祺 毛程達)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