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學網)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突破3億,佔總人口的近20%,預計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比例將進一步上升至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我國已全面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乳腺外科主任楊其峰教授指出:“高齡、失能、慢性病老年群體佔比持續攀升,老年人口的醫療需求日益增長。老年群體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不僅限於日常護理,更涵蓋慢性病管理、術后康復、急診救治等專業化場景,亟需醫療資源與養老服務的深度融合。”
然而,當前我國養老服務體系仍面臨資源錯配、能力不足、政策滯后等多重挑戰,如何破解這些難題,成為實現“老有優醫”目標的關鍵。
楊其峰在調查中發現:“優質醫療資源過度集中於大城市三級甲等醫院,而基層和農村地區的養老院普遍存在設施簡陋、醫護人員短缺、應急能力薄弱等問題。許多養老院僅能提供基礎生活照料,醫療功能近乎空白,導致老年人一旦突發疾病,往往需輾轉至大醫院就診,既延誤治療時機,又加劇三甲醫院床位緊張。”
究其原因,楊其峰認為,首先,醫療資源分布嚴重不均,三甲醫院集中於經濟發達地區,社會養老院醫療保障能力薄弱﹔其次,醫療設施不足大部分養老院的醫療設施簡陋,缺乏專業的醫療團隊,資金與醫療設施不足﹔養老院建設長期依賴政府補貼,社會資本參與度低,醫療設備採購、人才引進等環節資金缺口顯著,這也導致專業人才短缺,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等領域人才供給不足,現有醫護人員缺乏系統培訓,難以應對老年人復雜的健康需求。
“若不能突破這些瓶頸,醫養結合將始終停留在口號層面。”楊其峰強調。
針對這些問題,楊其峰提出“以三級甲等醫院為樞紐,推動醫療資源向養老領域延伸”的解決方案。
楊其峰說:“首先,政府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三級甲等醫院自建養老院,使其成為集醫療、護理、康復於一體的綜合機構,並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土地審批簡化等措施,為醫院建設附屬養老院提供保障。”
對於已建設的社會養老院,楊其峰認為,醫院可以通過定點托管方式,提升養老院的醫療保障能力。醫院派遣專家團隊對養老院進行定期巡診,提供健康管理、慢性病干預服務﹔同時,隨著現有技術的發展,三甲醫院還可以向中小城市和農村養老院提供線上遠程會診,實現醫療資源的跨區域流動。
此外,針對養老院醫護人員短缺問題,楊其峰建議,依托三甲醫院建議培訓體系,定期為養老院醫護人員提供老年病學、護理學等專業培訓,提高護理水平,同時,完善三甲醫院退休醫護人員返聘政策,允許其以兼職形式參與養老醫療服務,並給予崗位補貼與社會保障。
“退休專家經驗豐富,是彌補養老院技術短板的寶貴資源。”楊其峰表示,“還可以推動高校設立老年醫學相關課程,培養更多老年病學、康復護理等專業人才。”
政策保障與制度創新亦是關鍵。楊其峰呼吁政府應出台明確的政策文件,規范醫院與養老院之間的合作模式,明確雙方的合作形式、職責分工、服務標准、監管責任等細則,保障服務的高效實施,同時,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定期對養老院和醫院合作情況進行評估,確保醫療服務質量達到規定標准。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國家長期發展的重要任務。推動三甲醫院深度參與養老服務,能提高養老院的醫療服務能力,使老年人能在養老院獲得更專業的醫療服務,降低健康風險。楊其峰希望:“構建政府、醫院、社會三方合力,讓上億老年人真正實現‘老有優醫,老有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