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稿件上傳>>民革山東
楊其峰代表:AI賦能號源管理或讓挂號不再難         2025年03月11日14:29

“人們常說‘看病難’,看病具體難在哪裡?我想不少情況下是‘挂號難’。”剛剛結束分組審議回到房間,住魯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乳腺外科主任楊其峰便迅速打開手機,查看自己返回工作崗位后的患者預約情況。

楊其峰表示,在我國的醫療體系中,醫療資源的供需矛盾長期以來都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而“看病難”這一問題在挂號環節表現得尤為突出。“走進各大三甲醫院,常常能看到患者們為了挂上一個專家號,天不亮就開始在挂號窗口前排起長隊,即便如此,專家號依舊‘一號難求’。”

身為乳腺外科領域的知名專家,通過日常接診,楊其峰對於專家號的持續緊張有著自己的見解。他表示,除卻供需層面的問題,資源錯配也加劇著專家號的緊張。一些本可以在普通門診得到有效治療的輕症患者,由於對自身病情缺乏准確判斷,或者出於對專家的過度信賴,紛紛涌向專家門診,導致專家號供不應求。而那些真正需要專家診治的重症患者,卻因為號源緊張難以獲得及時救治,延誤了病情。

“接診中,我就常常碰到這樣的患者,辛辛苦苦挂上了號,但是進來以后就是為了問問服藥期間能不能喝酒,吃哪種藥更合適,從進門到出門也就一分鐘。患者因資料不全或溝通不足,需要多次往返醫院的情況也屢見不鮮,這種情況也同樣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楊其峰說道。

究其原因,楊其峰表示,現有挂號系統功能相對單一,僅支持簡單的預約挂號服務,缺乏醫患之間有效的線上交互功能。患者在預約挂號時,無法與醫生進行溝通,醫生也無法提前獲取患者的病史資料。同時目前的醫療行業缺乏統一的數據共享平台,患者在不同醫院就診時,需要重復提交各類資料。這不僅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也容易造成資料的丟失和錯誤。

為改變上述問題,進一步緩解患者“挂號難”,本次參會,楊其峰帶來建議,提出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化形成“線上預診篩選—資料共享—號源動態調配”的閉環就診預約系統,將有限的醫療資源精准匹配給最需要的患者,減少患者非必要線下就醫的交通與時間成本。

根據楊其峰的構思,患者端可採取分階段預約與資料提交的方式,提前7天開放預約通道,患者在預約時,推行同步上傳電子病歷、檢查報告、用藥記錄等資料。為了方便患者,系統支持圖片、PDF、語音錄入等多種格式。並利用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系統會對患者上傳的症狀與病史進行分析,自動推薦合適的科室,並匹配相應的醫生層級,如普通號或專家號。“針對慢性病復診、報告解讀等需求,可為患者開辟輕症線上處置通道。患者可以選擇‘純線上問診’模式,在提交相關資料后,醫生會在線上完成答復,並根據患者的病情開具電子處方。”楊其峰說。

人工智能技術賦能,但醫生仍舊是診療的主導因素,楊其峰提出,網上預約成功后,醫生可利用工作之余查看預約患者的完整資料,通過文字、語音或視頻的方式與患者進行預溝通。如果患者需要面診,醫生會確認預約,並提示患者攜帶補充材料﹔如果患者的問題可以通過線上解答或開具檢查單解決,醫生會在線上為患者處理,同時系統自動將原號源釋放至“緊急號池”,供更有需要的患者使用。

楊其峰表示,同時應建立號源回收機制,線上處置完成的號源會實時回流,優先分配給疑似重症患者或急診轉診需求的患者。同時,賦予醫生一定的加號權限,允許醫生根據預診情況動態增加接診量。

“例如,醫生可以根據當天的預診情況,每日彈性增加5個號源,以滿足患者的就診需求。這樣一來,既保証了醫療資源能夠優先分配給重症患者,又給予了醫生一定的靈活性,更好地應對患者的就診需求。”楊其峰說道。

(來源:速豹新聞網·山東商報)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