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稿件上傳>>民革山東
海國勇、王學斌代表:救助因案致困當事人7.3萬人,飽含濃濃司法溫情         2025年03月11日15:02

海國勇代表:對因案致困的當事人加大司法救助力度,這是實實在在紓解人民群眾急難愁盼,是真正的“雪中送炭”,切實讓廣大老百姓感受到了濃濃的司法溫情。

王學斌代表:希望檢察機關加強救助效果跟蹤回訪,建立“案后評估+動態調整”機制,對救助金使用、當事人生活改善等情況進行閉環追蹤,確保政策紅利切實惠及困難群體。

3月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應勇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作最高檢工作報告。報告中有一組數據引人關注:2024年,檢察機關對因案致困的當事人加大司法救助力度,救助7.3萬人7.4億元。這已是檢察機關發放司法救助金連續三年超7億元。

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數字呈現,更折射出檢察機關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和制度保障持續升級。

近三年來,檢察機關持續開展特色專項行動,加強與農業農村、鄉村振興、退役軍人事務、婦聯等單位和組織的救助協作,發布了多批司法救助典型案例,不斷擴大重點救助對象范圍,形成工作合力。

2023年8月,最高檢將“完善司法救助與社會救助銜接機制”納入《2023—2027年檢察改革工作規劃》,大力推進司法救助與社會救助銜接。

2024年2月以來,全國檢察機關開展“檢護民生”專項行動,對因案致困的當事人,尤其是六類農村地區生活困難當事人、“5+2”類困難婦女強化精准救助、有效救助,努力在檢察環節做到應救助盡救助,進一步兜牢民生底線。

從制度創新層面觀察,報告數據背后是一系列改革舉措的落地見效。多地檢察機關建立“司法救助+社會救助”聯動機制,聯合民政、教育等部門開展就業幫扶、心理疏導等延伸服務﹔部分地區試點“網上申領、遠程核實”數字化救助模式,讓偏遠地區群眾足不出戶即可獲得救助﹔針對重大惡性案件受害者,還建立“先行墊付、追償補充”的應急機制。這些創新實踐正在重塑司法救助的時空邊界。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唐河縣儀勇農機合作社理事長海國勇對記者說:“我注意到最高檢工作報告中提到對因案致困的當事人加大司法救助力度,這是實實在在紓解人民群眾急難愁盼,是真正的‘雪中送炭’,切實讓廣大老百姓感受到了濃濃的司法溫情。”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檢察機關聚焦當前司法救助工作中存在的因信息銜接不暢通、救助標准不統一、救扶銜接不及時而導致救助不到位等問題,積極探索構建司法救助大數據模型,有效挖掘司法救助線索,及時開展檢察環節司法救助,充分發揮了大數據在推動新時代司法救助、促進社會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例如,北京市檢察機關研發國家司法救助線索篩查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精准高效識別涉案困難當事人,在救助線索數量大幅上升的基礎上,積極打通司法救助與社會救助的數據壁壘,將共青團、婦聯、殘聯、民政局、退役軍人事務局、司法局等單位掌握的重點群體數據與檢察業務辦案數據進行整合,實現救助對象的數據集成。2024年以來,該市檢察機關經數據比對碰撞,發現符合救助條件的未成年人131人、殘疾人53人、退役軍人軍屬34人、困難婦女233人。

“我認為,司法救助不能止於‘發錢’,希望檢察機關加強救助效果跟蹤回訪,建立‘案后評估+動態調整’機制,對救助金使用、當事人生活改善等情況進行閉環追蹤,確保政策紅利切實惠及困難群體。”全國人大代表、臨沂大學食品研究院院長王學斌表示。

司法救助始終高擎“人民至上”的法治明燈,為弱勢群體照亮權益保障的前行之路。最高檢工作報告中“深化司法救助、支持起訴等工作,加強老年人、婦女、殘疾人等群體權益保障”的庄嚴承諾,正是這一初心的時代注腳。

(來源:檢察日報·法治中國兩會特刊)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