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建設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我國國情決定了我們不能成為‘訴訟大國’。”社會與法治是民革中央參政議政的特色領域,作為一名有著四屆履職經歷的全國政協委員,在參政履職中我始終關注基層治理中的矛盾糾紛化解問題。在高校,我以專家學者身份撰寫提案、參與大會發言﹔在地方政府任職期間,我結合分管工作,深入調查研究,聚焦具體領域提出建議﹔而今,作為民革中央專職副主席,我的職責使命就是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協商建言,我關注基層治理的重點不止於“聚焦一個問題”,而更側重於推動“完善一套體系”。
當前,我國民眾解決糾紛的途徑很多,但訴訟仍是解紛的主要方式,不僅時間和經濟成本高,也讓司法系統面臨巨大壓力。為了尋求解題之策,我帶領調研組深入揚州、常州等地基層,走訪調研鄉鎮非訴服務中心、村(社區)調解超市、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等地,深入了解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的立體組織體系、多元聯動調處等方面的情況。通過調研,我對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指示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基層治理必須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要注重時刻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盼、避免小問題演變成大矛盾,倡導多元化解方式、構建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矛盾化解體系……我發現地方的許多創新舉措,正是“楓橋經驗”在新時代的生動實踐,但矛盾化解資源分散、協同聯動機制缺乏、信息溝通不暢、專業人才短缺、系統培訓不足等問題仍然突出。結合在基層了解到的情況,我通過中山議政會了解專家意見,召開專題研討會聽取各級單位的情況介紹,到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門走訪交流,努力將基層的生動實踐、專家的真知灼見、部門的工作經驗轉化為完善現代化基層治理體系的現實路徑。
這次調研結束后,我們認真分析總結、研究提煉,形成了《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制度》調研報告,以報告為基礎轉化成的發言素材被全國政協選定為十四屆二次會議的28個大會口頭發言之一。在2024年3月9日上午召開的大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我代表民革中央提出了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構建“全覆蓋”制度體系、“全鏈條”聯動體系、“全平台”服務體系和“全要素”保障體系的建議。
截至目前,我們不斷聽到好消息。中央政法委正在大力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做到矛盾糾紛化解“最多跑一地”。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做實指導調解法定職責、行政爭議預防化解、重點領域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化解,2024年實現全國法院收案量增速近20年來最低,不足百分之一。
我想,讓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互賦能,讓改革舉措與群眾期盼雙向奔赴,這就是我參政履職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