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年輕過、有人正年輕。關心時事,理解我們所在的中國,是新時代青年成長的一部分。《兩會銳地帶》,發起會場內外的對話,記錄觀點的碰撞和青年的選擇。
提問人:唐劍 國地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技術官
答問人:唐冬生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佛山市政協副主席
具身智能也有“大”“小”腦,讓機器人“晉級”體育生
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人形機器人爆改體育生”的話題,一度登上網絡熱搜。一個名叫“天工”的人形機器人,成功登上北京通州區海子牆公園的最高點,實現了100多個台階的連續攀爬,成為全球首個可以在室外連續攀爬多級階梯的人形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天工”背后,其實是一支“90后”佔比達到70%的科研團隊,他們來自由工信部和北京市共同支持的國地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這支團隊成立於2023年11月,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們發布的“天工”,不僅成功實現了室外連續攀爬台階、做到了在雪地上高速行走,還成為國內第一個真正在電力巡檢部門上崗的機器人。團隊首席技術官唐劍介紹,這離不開機器人的“具身智能大小腦”。
人形機器人的“大小腦”分工,和人類的有什麼不一樣?唐劍表示,“其實非常相像”。具身智能大腦主要負責對指令的識別和理解,讓機器人學會自行將一個復雜的任務規劃拆解成多個子任務。具身智能小腦則負責控制機器人的移動,並指揮機器人全身的關節協同工作,完成被大腦拆解出的子任務。
“有了具身大腦和具身小腦,機器人完成任何任務,不再是靠一個個隻針對特定任務的固定程序,而是通過‘串珍珠’的方式,每一顆‘珍珠’就是一個技能和動作。理論上講,整個物理世界的絕大部分任務,都可以通過一連串的這樣的技能來完成”。在唐劍看來,具身智能和人形機器人的日益深度融合,是人形機器人發展過程中一次顛覆式的創新。
數據開源 助力人形機器人規模化落地
“天工”人形機器人還是全國首個通用機器人母平台。它的本體、數據集等面向行業開源開放,全球高校、科研院所、集成商等都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再開發,打造針對特定場景、特定需求的人形機器人。唐劍表示,這種“開源”,有助於團隊突破整個人形機器人行業目前普遍面臨的訓練數據缺乏難題。而在全國政協委員唐冬生看來,支持具身智能行業更好地開展研發,算力、數據資源的統籌調度,也是重要的抓手。
唐冬生建議,政府可以為人形機器人行業提供一些技術要素供給。比如,將政府、企業和研發機構的算力整合起來調度。與此同時,鑒於近年來不少地方已經通過工業數字化,沉澱了海量的工業數據,可以考慮建立一個數據的開放、共享機制,從而幫助人形機器人行業更好地應用這些數據。
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 距離來到我們身邊還有多遠?
在配電站上崗,只是人形機器人“天工”走出實驗室的第一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培育包括“具身智能”產業在內的一系列未來產業。那麼這樣的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距離真正走進各行各業、走進千家萬戶,還有多遠?“首先在標准化、數據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工業場景落地”,是唐劍和唐冬生的共識。長期在一線關注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唐冬生進一步補充,在制造業中,研發設計和質量檢測,是人形機器人最能夠實現效益最大化的兩大崗位。
作為具身智能和人形機器人行業的從業者,唐劍和他的團隊很關心,對於科研成果的落地轉化,未來還會有哪些利好的支持?對此,唐冬生表示,新的技術、新的產品能夠推廣到市場,良好的行業生態很重要。他建議,政府可以提供技術攻關的財政支持,金融機構可以對相關企業進行低息貸款。另外,AI中心、AI運營商、GPU雲服務商、雲企業、高校研發機構,可以構建聯合創新體,做到模型即產品、模型即服務,多方形成合力,共同構建良好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