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民革要聞>>中央要聞
為農耕樂園尋得心靈原鄉——民革中央提案建言進一步深化兩岸鄉村融合發展         2025年04月17日14:34

一方農耕樂園,一處心靈原鄉。近年來,兩岸鄉村經濟合作愈加緊密,在傳統種植養殖業、現代農業技術、農產品加工等領域合作不斷深化,促進了兩岸鄉村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融合。當下,兩岸鄉村在融合發展上仍然面臨一些困難,如政策銜接不暢、產業鏈協同不強、發展要素支撐力不夠、青年人才不足等問題逐漸顯現。如何讓一方農耕樂園,真正內化為兩岸同胞的心靈原鄉?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民革中央提交的《關於進一步深化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的提案》為兩岸鄉村在高質量融合發展上開出了藥方。

海峽兩岸(廣西玉林)農業合作試驗區於2006年成立后,引進台灣新品種、新技術達260多項,建成具有台灣特色和台灣元素的標准化生產示范基地150個,玉台合作推動了現代農業加快發展﹔10余年前,台青大陸創業項目落地福建省泰寧縣際溪村,打造的“耕讀李家”項目讓曾經貧困落后的際溪村實現了生態宜居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去年,“粵台農人共同體”活動在廣東汕尾熱鬧非凡,一些台商台灣專家帶來了CNT自然農法推廣、甘薯產業高附加值產品開發等前沿的生態農業理念和創新實踐,為探索兩岸鄉村融合發展新路打開新思路……兩岸在鄉村融合發展模式上不斷創新,在時間的曠野裡繪就了兩岸農人的意趣和夢想。

“深化兩岸鄉村融合發展是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增進同胞福祉的重要舉措,具有多方面的現實意義和長遠價值。”作為提案主筆人之一,來自廣西財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梁穎博士潛心研究兩岸問題十余載,對兩岸經貿文化交流,特別是兩岸鄉村的可持續融合發展保持著持續的關注和研究。

兩岸在農業領域的合作空間十分廣闊。台灣在精致農業、農產品加工、品牌營銷等方面經驗豐富,大陸則在土地資源、市場規模和產業配套上具有優勢。大陸龐大的消費市場為台灣優質農產品(如水果、茶葉、花卉)提供了廣闊空間,而台灣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也能助力大陸鄉村產業升級,形成互利共贏格局。

梁穎告訴記者,這些年的有益實踐可以看到,通過共建農業示范園區、農村電商平台、鄉村旅游項目等,一方面,深化了產業融合,推動農業技術共享,提升兩岸農業現代化水平﹔另一方面,也激活了鄉村經濟,帶動當地就業,改善民生﹔與此同時,中華農耕文化引起了兩岸同胞文化共鳴,基層交流深化了民心相通。“特別是通過鄉村社區互動、青年駐村計劃、非遺項目合作等,從福建、廣西以及廣東等地的實踐來看,兩岸民眾可從中更能直觀地感受到‘同根同源’的血脈聯系,實現更為廣泛的經濟認同、文化認同。”

“盡管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取得了豐碩成果,但現階段,兩岸鄉村經濟的交流與合作潛能尚待發掘。便利與否,是台灣涉農企業和人才能否留下來的重要考量因素,也是兩岸鄉村發展可持續的重要變量。”梁穎認為,突破口就在台農台商項目落在地的服務質量提升上。

為了探尋兩岸鄉村融合發展新情況新問題,梁穎與研究團隊的調研足跡覆蓋了廣東、廣西、福建、浙江、雲南、貴州等地,她也參與到了民革廣西區委會組織的跨區域調研。在調研中,調研組了解到,“不便利”因素在多個環節尚有存在。例如,台企在大陸發展精致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的主要配套要素如高標准農田、高技術人才、高品質物流等尚存在缺口﹔有些地區存在惠台政策兌現難,缺乏實施細則,項目申報審批流程較復雜﹔有的政策未從台胞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性與有效性不足﹔兩岸高技術人才的資質互認尚未廣泛實現,對涉農科技台企支持力度不足等。

對此,提案建議,各職能部門要壓實責任,多方面多層次地將涉農惠台政策向台農宣傳,建立動態優化完善機制,對政策落實情況進行評估,減少因信息更新滯后或配套細則缺乏,導致政策落實不到位的情況。要增強政策創新支持力度和政策供需匹配,對台農盼望解決的資金、用地、用工、用電等問題提高解決效率。

提案認為,完善更多便利措施還體現在建立兩岸農業信息化平台,提供市場動態、種植技術、病虫害防治等信息,通過大數據技術分析兩岸農產品供需情況、價格走勢等,以此幫助兩岸農民及時調整生產策略,提高應對能力,為農業生產和貿易提供科學依據,提高經濟效益,進一步促進兩岸現代農業聯動發展。

記者注意到,提案還建議探索建立兩岸專業合作社新模式,在條件合適區域,由當地政府引導建立台胞參與的專業合作社,共享資訊、共創品牌、共拓市場。

關於建立兩岸專業合作社新模式的思路,梁穎向記者進一步解釋道,在調研過程中了解到,一些台商帶來的產業理念難以迅速被本土農戶理解和接受,進而導致優質的種質資源難以發揮經濟效益,先進的運作管理模式也難以推廣應用。“需要當地政府花力氣、花心思做好政策的精准扶持,把合作社作為基層探尋兩岸鄉村產業融合的切口,借鑒台灣現代農業發展經驗,先試先行。進而推動台灣農業與當地農民創業、觀光旅游等領域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她說。

說到政策精准扶持,繞不開帶動就業超萬人、年產值達數十億元的福建台灣農民創業園(以下簡稱“福建台創園”)。自最早的福建漳州漳浦率先開展創建以來,福建台創園引入台灣休閑農業理念,構建“一園一特色”發展格局,打造一站式政務與信息平台,推行台胞科技特派員制度等,其成功經驗在於政策精准扶持、產業特色鮮明、科技與人才深度融合、平台服務高效以及兩岸交流常態化。這些舉措不僅推動了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也為兩岸融合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示范路徑。

“各地可從農業發展地域角度出發,通過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數字生產力等多維度融合和創新,借鑒福建台創園成功經驗,挖掘中西部地區優勢,如廣西水果、雲南咖啡、貴州茶葉等,推動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結構優化。”提案建議。

梁穎補充道,各地需要著重考慮福建經驗如何靈活嫁接的問題,既要有地域“特”性,也要體現政策的“共”性、一致性。區域的差異,很可能導致惠台政策跨地域的實施出現斷裂,台商就必須要考慮在非福建地區各項運營成本的變化。

此外,提案還就鄉村人才方面提出了“加強兩岸鄉村人才聯合培養,搭建科技合作平台”的建議並作闡述。提案認為,當前,人員交流形式多為短期訪問和研討會,缺乏長期、系統的人才培養計劃,參與交流人才結構較單一。“一方面,台灣民進黨當局一再阻撓兩岸交流,人才交流交往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大陸和台灣也同時面臨著‘三農’青年后備力量不足的問題,且情況也愈加嚴重。”

“當今,生活在Z世代的年輕人很多在心理上已流露出對農業文化的疏離。”梁穎形象地將其比喻為“寧願開咖啡屋,不願種咖啡豆”。

對此,提案認為,要通過實施兩岸農業科技人才培養計劃,舉辦兩岸農業科技博覽會,創設專項獎學金、項目支持基金等機制,吸引更多的兩岸同胞投身兩岸鄉村融合發展。

“深化兩岸鄉村融合發展既是經濟命題,也是文化工程,更是民心所向。隻有通過務實的合作和舉措,才能真正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推動民族復興和祖國統一進程注入持久動力。”梁穎說。(吳姝靜)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