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页
民革中央网站>>稿件上传>>民革陕西
 杜海峰委员: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西部县域教育          2025年03月10日20:00

去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过去一年,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跑出了“加速度”。尤其是今年春节前后,DeepSeek全球出圈、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在春晚扭秧歌,“杭州六小龙”引发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应用加速落地。

在我国已初步构建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的当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如何抓住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的机遇,推动人工智能真正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出席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住陕全国政协委员、民革陕西省委会副主委、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杜海峰建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西部县域教育。

3月5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县中振兴是这些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60%的高中学生是在县域中学,怎么办好县域中学,我们将深入实施县中振兴行动计划,使县中更好地服务乡村学生。此外,继续加强数字教育国家平台建设,把人工智能与教育结合起来,今年中国将发布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数字化时代、智能化时代的素养和能力。

“怀进鹏部长在‘部长通道’上有关县中振兴和‘人工智能+教育’的言论,令人倍感振奋。去年12月,教育部对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进行了部署。而我今年建言的主要方向也是人工智能赋能西部县域教育。”住陕全国政协委员、民革陕西省委会副主委、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杜海峰表示,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重点难点在西部县域,最关键的抓手、最基础的力量是教师。

杜海峰在前期调研中发现,西部县域教师在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方面存在短板,主要表现为专业教师匮乏、基础技能不足、实践环境受限以及政策激励不足等。这不仅制约了县域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培育,还可能会进一步拉大区域教育的差距。

“人工智能作为工具进入到教育领域,可以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杜海峰建议,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作为教师个人发展的一项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建立激励考核机制,激发教师内驱力,确保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持续提升。此外,完善县域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与资源支持体系,及时更新硬件设备,确保能接轨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同时,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资源向县域倾斜,在制度层面为县域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当前,优质人工智能资源远离西部县域,使得当地在发展人工智能时面临诸多掣肘。”杜海峰认为,人工智能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工具,具备激发县域经济活力的巨大潜力。而人是发展进程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是破除西部县域人工智能发展困境、实现县域全面发展的最佳路径。因此,培育良好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迫在眉睫,这不仅关乎人工智能在县域教育领域的深化应用,更关系到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

来源:各界导报(特派北京记者 唐冰 张涵博)

专题推荐

  • 民革十四届三中全会
  • 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24全国两会民革参政议政专题
  • 新开局 新面貌 新作为聚焦民革十四届二中全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专题报道
  • 民革小小图
  • 组织换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