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浪潮来袭,然而老年消费市场似乎还有些“措手不及”:养老服务和老龄用品有效供给不足,供需不平衡矛盾仍然突出。
3月7日,住陕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策学院教授杜海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何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推动老年用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十五五”规划编制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用品消费必然增加。杜海峰调研发现,我国老年用品目前主要集中在日常用品、服饰和营养保健品等传统产业领域,产品同质化严重、智能化产品普及率低,从体量上来看仍属于“边缘产业”。
分析原因,杜海峰认为,主要是由于老年产品产业链碎片化,医疗、康复、养老等不同领域上下游未打通,老年人难以获取连贯服务。同时,产业集中度低、缺乏龙头企业、资源分散也导致产业发展速度较慢,被视为“低利润、长周期”产业。老年用品的整体质量监管缺乏全面和统一的标准,销售渠道难以满足实际的服务需求,线下实体店成本高,尤其是农村地区,线下商品单一,线上购物不便,售后服务难以保障。此外,由于老年人普遍存在“重积蓄、轻消费”的传统观念,不良商家夸大功效以次充好,欺骗老年消费者,造成老年消费品市场“劣币驱逐良币”。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加强老年用品研发和推广,丰富养老服务场景,释放养老消费潜力。杜海峰认为,在“扩内需、促消费”的背景下,“十五五”期间应积极推动老年用品由“边缘产业”走向“万亿蓝海”,使之成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业态的新途径。
杜海峰认为,应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专项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和老年人需求有机结合,在国家层面布局老年用品开发重点工程和新兴产业,加大老年用品研发投入,丰富老年家居、照护、出行、益智等老年用品市场供给,大力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技术设备在养老领域的应用。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银发群体的消费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释放,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杜海峰建议,工信部、民政部、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局等部门要加强协同合作,系统制定老年用品行业标准,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推动老年生存性需求产品纳入保险报销范围。同时,促进民政、残联等与医疗部门的数据共享,获取老年人的个性化消费需求,确保老年用品的有效性供给。打通医疗、康养、社区养老的“跳跃式”服务,提升老年服务的黏性,拓展适老化改造的细分市场。
在疏通供应渠道方面,杜海峰建议,统筹城乡,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基础供应渠道,推动老年康复辅助器具、老年专业用品等进县进村,拓展医保对基础性老年产品的支付范围,加强优质老年用品的宣传推广。积极引导质量合格的老年产品借助公办养老机构进入农村市场,让消费者有得选、有得买、有得用。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老年人的当下需求,将是年轻人的未来需要。”杜海峰认为,要规范宣传推广,破除消费认知偏差,正视老年人行动能力减弱、视力听力下降等自然老化特点,将“功能、智能”“个性化、人性化”“重子女也要重自己”等新理念作为宣传推广和市场教育的重点,破除老年产品“失能”“病残”的标签,为银发经济正名,提升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消费意愿,形成新的消费业态。
来源:各界导报(特派北京记者 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