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网)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突破3亿,占总人口的近20%,预计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进一步上升至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我国已全面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乳腺外科主任杨其峰教授指出:“高龄、失能、慢性病老年群体占比持续攀升,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日益增长。老年群体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仅限于日常护理,更涵盖慢性病管理、术后康复、急诊救治等专业化场景,亟需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
然而,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仍面临资源错配、能力不足、政策滞后等多重挑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成为实现“老有优医”目标的关键。
杨其峰在调查中发现:“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城市三级甲等医院,而基层和农村地区的养老院普遍存在设施简陋、医护人员短缺、应急能力薄弱等问题。许多养老院仅能提供基础生活照料,医疗功能近乎空白,导致老年人一旦突发疾病,往往需辗转至大医院就诊,既延误治疗时机,又加剧三甲医院床位紧张。”
究其原因,杨其峰认为,首先,医疗资源分布严重不均,三甲医院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社会养老院医疗保障能力薄弱;其次,医疗设施不足大部分养老院的医疗设施简陋,缺乏专业的医疗团队,资金与医疗设施不足;养老院建设长期依赖政府补贴,社会资本参与度低,医疗设备采购、人才引进等环节资金缺口显著,这也导致专业人才短缺,老年医学、康复护理等领域人才供给不足,现有医护人员缺乏系统培训,难以应对老年人复杂的健康需求。
“若不能突破这些瓶颈,医养结合将始终停留在口号层面。”杨其峰强调。
针对这些问题,杨其峰提出“以三级甲等医院为枢纽,推动医疗资源向养老领域延伸”的解决方案。
杨其峰说:“首先,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三级甲等医院自建养老院,使其成为集医疗、护理、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机构,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审批简化等措施,为医院建设附属养老院提供保障。”
对于已建设的社会养老院,杨其峰认为,医院可以通过定点托管方式,提升养老院的医疗保障能力。医院派遣专家团队对养老院进行定期巡诊,提供健康管理、慢性病干预服务;同时,随着现有技术的发展,三甲医院还可以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养老院提供线上远程会诊,实现医疗资源的跨区域流动。
此外,针对养老院医护人员短缺问题,杨其峰建议,依托三甲医院建议培训体系,定期为养老院医护人员提供老年病学、护理学等专业培训,提高护理水平,同时,完善三甲医院退休医护人员返聘政策,允许其以兼职形式参与养老医疗服务,并给予岗位补贴与社会保障。
“退休专家经验丰富,是弥补养老院技术短板的宝贵资源。”杨其峰表示,“还可以推动高校设立老年医学相关课程,培养更多老年病学、康复护理等专业人才。”
政策保障与制度创新亦是关键。杨其峰呼吁政府应出台明确的政策文件,规范医院与养老院之间的合作模式,明确双方的合作形式、职责分工、服务标准、监管责任等细则,保障服务的高效实施,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定期对养老院和医院合作情况进行评估,确保医疗服务质量达到规定标准。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长期发展的重要任务。推动三甲医院深度参与养老服务,能提高养老院的医疗服务能力,使老年人能在养老院获得更专业的医疗服务,降低健康风险。杨其峰希望:“构建政府、医院、社会三方合力,让上亿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优医,老有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