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农业生产所产生的秸秆、畜禽粪便、农用残膜数量巨大,畜禽粪污直排、农作物秸秆腐解所产生的碳排放和甲烷排放数量巨大。”今年全国两会,长期关注“三农”和“双碳”领域话题的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湖北省委会主委王红玲,再度就此建言献策。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早已出台方案,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提升农田土壤固碳能力,我国在推动农业有机废弃物还田实现减污降碳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王红玲注意到,有关技术在推广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碳减排效果评估体系缺失、资金投入方式不符合市场需求等。
“我国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滞后与降碳减污需求之间的矛盾已进入关键攻坚期。”王红玲建议,建立科学完善的农业碳减排评估体系,加强原材料监管和溯源机制建设,统一碳减排评估标准和方法,推动政策工具箱完善,加强土壤普查碳减排效益评估,开展有机肥还田技术的协同效益评估。
“还要建立稳定可持续的碳金融支持与激励机制。”王红玲提出,创新碳金融产品,强化政府信用担保与市场化流通,以有机肥还田碳减排量为标的,开发可交易的碳金融产品。她还表示,应当优化财政补贴机制,推动有机肥还田项目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体系,强化政策协同,制定农业碳金融专项政策,明确碳减排量核算、交易和收益分配规则。
在农业生产导致的污染中,长期大规模使用地膜导致的“白色污染”一直广受关注。王红玲告诉记者,残留的废旧地膜不仅污染土壤,影响耕地质量,还会造成水源污染,对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农村人居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若不及时治理,地膜污染将进一步加剧农业面源污染,阻碍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她说。
结合湖北有关实践经验,王红玲建议,完善地膜回收利用生态价值核算体系。一方面,建立统一的生态价值评价框架,覆盖固碳减排、土壤修复、水源保护等综合效益等方面,制定《地膜回收生态价值评估技术规范》;另一方面,构建多维度生态价值指标体系,涵盖地膜回收量、残留率、减碳效益、生物多样性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关键指标;同时,强化数据支撑与全链条监测网络,建立“全国地膜回收利用生态价值数据库”,整合种植、回收、再利用全链条动态数据。
在此基础上,王红玲进一步提出,从方法和机制创新上,激励和推动地膜回收。她建议,可推广GPS定位回收车辆、区块链记录回收数据等技术,确保回收量动态可追溯;培育第三方核证机构,开展“农业碳资产核证师”专项培训;建立全国统一的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市场”长效激励机制,引入“阶梯补贴”机制等。
推进农业减污降碳,全国碳市场是绕不开的话题。目前,全国碳市场经过3年多建设运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颁布实施,政策法规框架体系基本形成,配套技术规范不断完善,全国碳市场支撑平台机构等基础设施持续安全稳定运行,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能力显著提升。
“全国碳市场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市场机制。”王红玲说,展望未来,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深入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面临新的要求与挑战。
为此,她建议,持续完善全国碳市场相关政策配套制度,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法律保障体系,确保各市场参与主体行为有明确法律依据;稳步推进全国碳市场行业扩容,加快水泥、钢铁、电解铝等重点高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进程,推动更多行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加强全国碳市场基础设施保障建设,加强对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和交易机构的规范管理,提升其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黄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