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心家国事,协力共担当。’新时代新征程,我将继续用心用力建言资政,为国履职,为民尽责。”这是一年前的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革重庆市委会副主委李生龙在委员参会笔记中写下的文字。
作为一名民主党派干部、人民政协大家庭中的一员,20多年来李生龙时刻以“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自勉,持续为法治建设、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社会治理、生态文明鼓与呼,力争以高质量提案助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在法院工作数十年的李生龙注意到,近年来,人民法院积极创新审判执行方式,探索运用认购碳汇替代修复生态环境,积累了一系列独特经验,成为司法审判服务保障“双碳”工作的创新点和亮点,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在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碳汇认购责任承担制度供给不足、责任顺位不明、案件适用范围不清、技术支持保障不力等问题。
作为一名深耕司法领域的政协委员,李生龙时刻谨记将履职尽责与本职工作紧密衔接。因此,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他提交提案,建议出台碳汇认购专门制度予以规范,尽快完善碳汇认购司法适用规则体系,促进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碳汇增量的有效提升。
今年,李生龙延续对绿色发展话题的关注,从司法与行政协同角度为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建言献策。
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的必然要求。然而,李生龙通过调研发现,目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修复存在行政区划割裂、系统性修复不强、司法与行政协同不够、协作共享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司法与行政双轮驱动及长江流域全域协同,方能筑牢长江生态屏障,谱写流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李生龙说。
对此,李生龙进一步建议,明确司法与行政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修复中的功能定位,推进司法与行政衔接协同,深化流域统筹和区域协作,加强技术支撑提升修复效果,“希望通过这些方式,助推长江干流水质持续改善、珍稀物种数量持续回升、流域绿化面积稳步扩大、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使流域生态修复成效更加显著。”
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是李生龙今年聚焦的另一热点问题。
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纠纷是平安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由于超大城市人口分布密集、社会结构复杂、利益诉求多元,矛盾纠纷更易叠加,给城市现代化治理带来挑战。作为《重庆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促进条例》起草工作的参与者,此前,李生龙先后到多个省份调研,发现已有的解纷模式难以适应超大城市治理需求。为此,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建议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加快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促进法》立法进程,以立法供给保障平安中国建设和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行稳致远。
“‘春无遗勤,秋有厚冀’。自然风物、千行万业都在拔节生长。”在今年的委员参会笔记中,李生龙写道,“我将一如既往勤稼力穑,不弃功于寸阴,始终牢记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初心使命,以一丁至微、毫芒之光,努力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贡献绵薄之力。”
(王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