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页
民革中央网站>>专题>>2025>>2025年民革参政议政专题>>两会面对面
唐冬生委员:具身智能机器人也分“大”“小”脑?         2025年03月12日10:04

有人年轻过、有人正年轻。关心时事,理解我们所在的中国,是新时代青年成长的一部分。《两会锐地带》,发起会场内外的对话,记录观点的碰撞和青年的选择。

提问人:唐剑 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技术官

答问人:唐冬生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佛山市政协副主席

具身智能也有“大”“小”脑,让机器人“晋级”体育生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人形机器人爆改体育生”的话题,一度登上网络热搜。一个名叫“天工”的人形机器人,成功登上北京通州区海子墙公园的最高点,实现了100多个台阶的连续攀爬,成为全球首个可以在室外连续攀爬多级阶梯的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天工”背后,其实是一支“90后”占比达到70%的科研团队,他们来自由工信部和北京市共同支持的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这支团队成立于2023年11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发布的“天工”,不仅成功实现了室外连续攀爬台阶、做到了在雪地上高速行走,还成为国内第一个真正在电力巡检部门上岗的机器人。团队首席技术官唐剑介绍,这离不开机器人的“具身智能大小脑”。

人形机器人的“大小脑”分工,和人类的有什么不一样?唐剑表示,“其实非常相像”。具身智能大脑主要负责对指令的识别和理解,让机器人学会自行将一个复杂的任务规划拆解成多个子任务。具身智能小脑则负责控制机器人的移动,并指挥机器人全身的关节协同工作,完成被大脑拆解出的子任务。

“有了具身大脑和具身小脑,机器人完成任何任务,不再是靠一个个只针对特定任务的固定程序,而是通过‘串珍珠’的方式,每一颗‘珍珠’就是一个技能和动作。理论上讲,整个物理世界的绝大部分任务,都可以通过一连串的这样的技能来完成”。在唐剑看来,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的日益深度融合,是人形机器人发展过程中一次颠覆式的创新。

数据开源 助力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

“天工”人形机器人还是全国首个通用机器人母平台。它的本体、数据集等面向行业开源开放,全球高校、科研院所、集成商等都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开发,打造针对特定场景、特定需求的人形机器人。唐剑表示,这种“开源”,有助于团队突破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目前普遍面临的训练数据缺乏难题。而在全国政协委员唐冬生看来,支持具身智能行业更好地开展研发,算力、数据资源的统筹调度,也是重要的抓手。

唐冬生建议,政府可以为人形机器人行业提供一些技术要素供给。比如,将政府、企业和研发机构的算力整合起来调度。与此同时,鉴于近年来不少地方已经通过工业数字化,沉淀了海量的工业数据,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数据的开放、共享机制,从而帮助人形机器人行业更好地应用这些数据。

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 距离来到我们身边还有多远?

在配电站上岗,只是人形机器人“天工”走出实验室的第一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培育包括“具身智能”产业在内的一系列未来产业。那么这样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距离真正走进各行各业、走进千家万户,还有多远?“首先在标准化、数据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工业场景落地”,是唐剑和唐冬生的共识。长期在一线关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唐冬生进一步补充,在制造业中,研发设计和质量检测,是人形机器人最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的两大岗位。

作为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行业的从业者,唐剑和他的团队很关心,对于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未来还会有哪些利好的支持?对此,唐冬生表示,新的技术、新的产品能够推广到市场,良好的行业生态很重要。他建议,政府可以提供技术攻关的财政支持,金融机构可以对相关企业进行低息贷款。另外,AI中心、AI运营商、GPU云服务商、云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可以构建联合创新体,做到模型即产品、模型即服务,多方形成合力,共同构建良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

专题推荐

  • 民革十四届三中全会
  • 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24全国两会民革参政议政专题
  • 新开局 新面貌 新作为聚焦民革十四届二中全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专题报道
  • 民革小小图
  • 组织换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