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開中國地圖,以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為代表的中部六省,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如同中國的腰部。隻有“腰板”硬了,中國這個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穩。然而長期以來,坐擁區位優勢的中部卻處於“不東不西”的尷尬境地。中部地區如何乘勢借力,在新時代挺硬脊梁?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副主席田紅旗給出的建議是,加快構建中部地區綜合運輸大通道——以中部六省為支點,以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物流樞紐多網融合為基礎,打造集約高效、綠色低碳、智慧聯動的綜合運輸體系,支撐中部崛起、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中部地區綜合運輸大通道可縱貫南北、橫跨東西,是銜接全國經濟四大增長極的樞紐走廊,也是聯動長江經濟帶與黃河生態帶、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通道。”田紅旗表示,建設大通道既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貫徹,也是對“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等決策部署的落實。
中部地區綜合運輸大通道對支撐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有何戰略意義?田紅旗分析指出,大通道建設可促進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難題﹔可通過加速產業梯度轉移、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為經濟穩增長注入新動能﹔可依托中歐班列集結中心、長江黃金水道與空中絲綢之路聯動,形成“陸海空立體突圍”格局,打造國家經濟韌性戰略縱深。
“在謀劃‘十五五’經濟社會發展等大背景下,中部地區中轉輻射作用更加凸顯。”為此,田紅旗建議,聚焦拓展大通道能級、完善現代化多式聯運集疏運體系和綜合服務體系,主動謀劃、積極推動,以跨區域協同為突破口,加快構建中部地區綜合運輸大通道,將其打造為暢通國內大循環、服務“雙循環”的核心動脈。
“要拓展立體開放通道能級。”田紅旗提出構建“三橫三縱”(以沿江、陸橋、滬昆、京港澳、京滬、呼南為基礎)主骨架綜合通道網絡的構想,認為可重點打造三條戰略軸線。其一是南向開放軸,推進漢湘桂大通道建設,形成“長沙-南寧-東盟”陸海新動脈﹔其二是西向協同軸,優化中歐班列網絡,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貨源﹔其三是東向融合軸,激活長江黃金水道,實施長江中游港口群聯動工程。
交通大動脈最終要靠節點串聯。田紅旗建議,實施“空鐵水陸”網絡融合工程,建設現代樞紐集群體系。具體來說,強化鄭州、武漢、長沙等空港型樞紐全球輻射力,織密全球貨運航線﹔提升陸港型樞紐專業服務力,建設一批特色樞紐﹔激活水港型樞紐多式聯運力,推進城陵磯港多式聯運中心建設。“建議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專項向鄭州、武漢、長沙傾斜。”她說。
“還應著力培育樞紐經濟產業生態,助力‘通道+樞紐+網絡’向‘通道+樞紐+產業’轉型升級。”田紅旗提出,可沿交通干線布局鄭洛西產業帶、長株潭智造走廊等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港口+自貿區+綜保區”開放平台﹔重點建設“湘粵非”中非經貿走廊,在株洲、湘潭等地布局跨境商品集散中心和農機裝備基地,形成“通道+產業”融合發展的示范體系。
中部地區綜合運輸大通道不是一地之事、一省之事。田紅旗表示,應創新區域協同發展機制,圍繞對話交流、重大事項協商、規劃銜接,建立健全中部地區省際合作機制。她還呼吁國家相關部委設立“中部綜合運輸大通道建設專項基金”,優先支持跨省鐵路、航道、樞紐項目。
“同時,要深化與京津冀、粵港澳等區域戰略對接,構建‘省內樞紐強支點-跨省通道暢血脈-國際循環拓空間’的發展格局,打造內陸開放綜合樞紐標志性成果。”田紅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