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農業大國。每年農業生產所產生的秸稈、畜禽糞便、農用殘膜數量巨大,畜禽糞污直排、農作物秸稈腐解所產生的碳排放和甲烷排放數量巨大。”今年全國兩會,長期關注“三農”和“雙碳”領域話題的全國政協委員、民革湖北省委會主委王紅玲,再度就此建言獻策。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早已出台方案,降低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提升農田土壤固碳能力,我國在推動農業有機廢棄物還田實現減污降碳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王紅玲注意到,有關技術在推廣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碳減排效果評估體系缺失、資金投入方式不符合市場需求等。
“我國農業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滯后與降碳減污需求之間的矛盾已進入關鍵攻堅期。”王紅玲建議,建立科學完善的農業碳減排評估體系,加強原材料監管和溯源機制建設,統一碳減排評估標准和方法,推動政策工具箱完善,加強土壤普查碳減排效益評估,開展有機肥還田技術的協同效益評估。
“還要建立穩定可持續的碳金融支持與激勵機制。”王紅玲提出,創新碳金融產品,強化政府信用擔保與市場化流通,以有機肥還田碳減排量為標的,開發可交易的碳金融產品。她還表示,應當優化財政補貼機制,推動有機肥還田項目納入全國碳市場交易體系,強化政策協同,制定農業碳金融專項政策,明確碳減排量核算、交易和收益分配規則。
在農業生產導致的污染中,長期大規模使用地膜導致的“白色污染”一直廣受關注。王紅玲告訴記者,殘留的廢舊地膜不僅污染土壤,影響耕地質量,還會造成水源污染,對農產品的安全性和農村人居環境構成嚴重威脅。“若不及時治理,地膜污染將進一步加劇農業面源污染,阻礙美麗鄉村建設的進程。”她說。
結合湖北有關實踐經驗,王紅玲建議,完善地膜回收利用生態價值核算體系。一方面,建立統一的生態價值評價框架,覆蓋固碳減排、土壤修復、水源保護等綜合效益等方面,制定《地膜回收生態價值評估技術規范》﹔另一方面,構建多維度生態價值指標體系,涵蓋地膜回收量、殘留率、減碳效益、生物多樣性保護、農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等關鍵指標﹔同時,強化數據支撐與全鏈條監測網絡,建立“全國地膜回收利用生態價值數據庫”,整合種植、回收、再利用全鏈條動態數據。
在此基礎上,王紅玲進一步提出,從方法和機制創新上,激勵和推動地膜回收。她建議,可推廣GPS定位回收車輛、區塊鏈記錄回收數據等技術,確保回收量動態可追溯﹔培育第三方核証機構,開展“農業碳資產核証師”專項培訓﹔建立全國統一的生態補償機制和“政策+市場”長效激勵機制,引入“階梯補貼”機制等。
推進農業減污降碳,全國碳市場是繞不開的話題。目前,全國碳市場經過3年多建設運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頒布實施,政策法規框架體系基本形成,配套技術規范不斷完善,全國碳市場支撐平台機構等基礎設施持續安全穩定運行,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能力顯著提升。
“全國碳市場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市場機制。”王紅玲說,展望未來,隨著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深入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面臨新的要求與挑戰。
為此,她建議,持續完善全國碳市場相關政策配套制度,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法律保障體系,確保各市場參與主體行為有明確法律依據﹔穩步推進全國碳市場行業擴容,加快水泥、鋼鐵、電解鋁等重點高排放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的進程,推動更多行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進一步加強全國碳市場基礎設施保障建設,加強對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機構和交易機構的規范管理,提升其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黃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