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職盡責,服務好邊疆地區群眾,我責無旁貸。”作為一名長期工作在邊疆地區的社會工作者、志願者,全國政協委員、民革黨員、吉林省公益慈善基金會會長劉啟芳心裡時刻裝著邊疆群眾的期盼。
從2013年開始,劉啟芳從北京來到吉林,以志願者的身份加入到脫貧攻堅一線,開展醫療扶貧公益項目。此后的十幾年,她以公益的力量助力助銷農產品、關愛鄉村教師、關愛農村“一老一小”……她的公益清單越來越長,她領導的公益項目帶著吉林的溫度、匯集了全國各地的磅礡力量,從吉林出發,在雲南、廣西、新疆的邊境邊疆生根發芽。
在去年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的關鍵時刻,劉啟芳組織開展了“一顆棗、一條心、一家親”的公益活動。她和團隊充分利用社會組織優勢,匯聚起包括幾十家國企和民企負責人以及多位全國政協委員、民革黨員在內的多方力量,與當地農業合作社緊密合作,以消費振興為核心策略,成功把新疆策勒大棗推廣至全國20多個省市。
劉啟芳與上海的基金會、企業家共同發起“同心圓——慈慧科技教室”公益項目,並把項目正式加入到對口援建行列之中,上海豐富的教育資源被引入邊疆地區,進一步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開展公益項目的過程,也是深入基層掌握第一手信息的過程。結合興邊富民項目,劉啟芳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長白朝鮮族自治縣,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策勒縣開展調研,深入了解社會組織在邊疆社會治理工作中發揮的作用及其面臨的具體挑戰。
“隻有自己的鞋底真正沾滿邊疆的泥土,提案才能有深度有溫度﹔隻有把邊疆群眾的期盼時刻揣在心裡,履職盡責才能切實助力興邊富民的事業。”提到邊疆的人和事,劉啟芳眼裡總是充滿著希望的光。
結合收集到的實際情況,劉啟芳在全國政協“加強和創新邊境地區基層社會治理”遠程協商會上作專題發言,把問題和建議從邊疆帶到了北京,為各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了參考。
帶領公益組織參與興邊富民,作為委員履職同樣服務興邊富民。人參是吉林省的優勢資源,也是邊疆地區選擇大力發展的特色產業之一。劉啟芳將之作為調研切口深入鄉村企業實地調研。根據調研發現的問題,劉啟芳提出,加強人參種植、加工相關職業技能培訓,讓農民掌握技能,在家門口實現高質量就業的建議。
作為公益慈善事業的實踐者,劉啟芳也持續為慈善事業鼓與呼。她連續多年就此提交了落實公益慈善激勵政策、加強公益慈善行業監管、完善捐贈相關稅收管理體系等建議,其中《關於完善捐贈相關稅收管理體系的提案》被評為全國政協2024年度好提案。
“這一年裡,我一直是在邊疆、在田間地頭、在離群眾、離問題最近的地方。”劉啟芳說,每一次的實地走訪,都讓她更加貼近邊疆群眾的生活,更深刻地理解他們的需求和期盼,“那些關於改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促進產業發展的聲音,都已經化成我提案建言中的字句。”
今年全國兩會,劉啟芳繼續關注興邊富民議題,並就加強邊疆地區社會治理、職業技能培訓、鹽鹼地改良等問題建言獻策。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我很榮幸能有機會傾聽和反映邊疆群眾的期盼和要求。我將堅持把履職成果書寫在興邊富民的實踐一線,做一名邊疆發展的見証者、積極參與者和有力推動者。”劉啟芳說。
(黃昌盛)